果农的精耕
4月26日,新疆沙雅县沙雅镇其尼巴克村。
一群白鹅和火鸡“欢唱”着在前面引路,把客人带到买买提阿吉的梨园。买买提阿吉打趣道:“这都是我的‘长工’,专门负责除草的。”
240亩香梨园如同一片花海,处处绿叶白花,令人心旷神怡。每一棵树显然都经过了精心修剪,枝条错落有致,上下透气通风。
让人不解的是,每棵树树冠的下部挂了一个白色塑料袋,里面装着水,插着一段花枝。
“这些花枝是用来补充授粉的。”买买提阿吉说。每年一开花,他都要花钱请养蜂人过来,停留半个月,帮梨树授粉,效果很好,为保险起见,还要人工剪来花枝,挂在树冠下面,作为补充。“不管哪种果树,花期管理都是最关键的,短短一个星期就决定了一年的收成,怎么细心都不过分啊!”
地上密密一层不知名的绿草,中间藏着厚厚一层羊粪,还有鸡鸭鹅的粪便。买买提阿吉从来不给他的树用化肥,只用农家肥。地里已经浇过水了,再过几天用小型犁翻一遍,地就会变得又肥又软,可以把人的脚陷进去。
“一亩园十亩田。种果树和种大田不一样,一年四季没有闲的时候,需要有耐心,精细管理。一个人当然管不过来,每个月用在雇工上的支出最少也得5000元。”买买提阿吉说。
这样操劳,一年收成会有多少呢?买买提阿吉随手指着一棵树说:“这样大的树,秋天随便摘100公斤梨子。一亩地毛收入也就在6000元左右,纯收入占到将近一半。”
同在这一天,沙雅县红旗镇古再勒村,艾合买提·努尔正在自己的苹果园里“巡视”.和买买提阿吉的香梨园一样,这片苹果园也是精耕细作的模范。艾合买提·努尔告诉我们,十几年前,这里本是一片荒坡,村干部看中他善于管理果树的才能,把这片荒坡承包给了他。经过十几年经营,这里变成了200亩处于盛果期的果园,去年每亩地收入超过6000元。
“这些年,我带了二十几个徒弟。一开始都是给我打工,学好了技术就自己种果树去了。去年,我的一个徒弟告诉我,他的两亩桃树赚了两万元,我听了高兴得不得了。”最近,艾合买提·努尔还专门到库尔勒市去参观,学习那边果农种植桃树的先进经验。
林果企业的精耕
4月25日,位于阿克苏市工业园区的阿克苏地区天山枣业有限责任公司一派繁忙景象,公司副总经理杨凡更是一刻不得闲,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最近天山枣业正在忙几件大事,一是与几家电商的合作,二是新厂区建设,三是为进军“三板”做准备。
杨凡说,天山枣业是一家专注于“阿克苏红枣”生产、加工和销售的本土企业,已经形成了“基地+合作社+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目前,已经与阿里巴巴和大食品网达成了合作协议,建设以“阿克苏红枣”为主打产品的电商平台。
这几天,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安磊也很忙,他们正在与京东商城和北京农学院合作,搭建“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新营销平台。
“5月份,我们的雪原部落农庄北京农学院示范基地销售点启动,京东商城雪原部落农庄旗舰店同时上线;6月份,我们逐步在北京近郊区县农庄全面建立专卖店和体验服务中心,同时在各个电商平台进行推广。”安磊说。
安磊透露,通过与电商和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逐步打造京郊特色农庄新疆特产销售点和网上销售、直接体验相结合的营销模式,主要抓住周末采摘、休闲观光旅游消费人群,通过他们的试吃、体验推广,来推销新疆特产和文化。天海绿洲正在实施一个新疆特产定期直供内地高端人群的计划,除了特色林果外,还要将新疆的大米、面粉、油、肉、蛋、蔬菜等,按月和人口数量送到会员家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浙江、山西等地免费送达。
纺织企业的精耕
4月27日上午,新和县工业园区。新疆新和健鹰纺织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崭新的紧密纺生产线已经安装到位。在行业不景气、众多同行纷纷停产、减产的情况下,健鹰纺织不仅仍在开足马力生产,而且还在追加投资,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产能。
健鹰纺织是2006年落地的招商引资企业。目前拥有8万锭纺纱生产能力,员工460人。
“8年来,尽管亏损,但我们一直咬着牙坚持满负荷生产,这样做是为了担当一份社会责任,为了和我们同呼吸、共命运的员工。目前我们拥有的460名产业工人,全部是少数民族职工,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他们走在大街上,阳光,明朗,充满朝气,一眼就可以看出和一般的社会青年不一样。”公司副总经理史圣海说,“留下这些职工,真的是非常不容易。8年里,曾有不少于3000人在我们企业流动过。”
面对市场的不景气,健鹰人逆势而上,在加大技改力度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同时,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机遇,发挥母公司海外市场网络的优势,成立了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贸易公司,向国外输送新疆特色农产品。
与健鹰纺织相比,位于阿克苏纺织工业城的华孚色纺境遇要好一些。但是,招工难也是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我们目前有1400名员工,90%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员工。曾经在我们企业流动过的员工,不少于5000人。”华孚色纺综合部经理吴新华说。
“工业流水线上的劳动是很枯燥的,我们必须用业余生活来丰富和调剂员工的生活。”为了留住这些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产业工人,企业不仅依靠提高待遇,更注重深耕企业文化。“我们配了4辆厂车,每天接送住在市区的工人上下班;我们的住宿是宾馆式的,四人间,带淋浴;我们的超市24小时开放,生活用品一应俱全;我们有篮球场、网吧,每周举行一次舞会,每月一次大的体育比赛……”
精神家园的深耕
4月25日,2014年浙江省第一批16个交钥匙援疆项目集中开工仪式在阿克苏地区高级技工学校举行。其中“拜城县拜城镇北大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该建筑为四层,一层为便民服务场所,二、三层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培训及文体娱乐活动的场所,四层主要功能为“文化大礼堂”.
“去年浙江省推广’文化大礼堂‘,当时没有想到,农民是那样喜欢,那样积极地参与,目前已经推广了3000个。把’文化大礼堂‘引进新疆,是我们今年’文化援疆‘的一项重点工程。我们先做试点,试点成功再全面推开。”浙江省援疆指挥部指挥长、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徐纪平说。
徐纪平对“文化大礼堂”寄予厚望:“人们的’口袋‘慢慢鼓起来了,那么’脑袋‘怎么样?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不丰富、快乐不快乐?我们想,通过’文化大礼堂‘这种方式,把农民聚合起来,婚丧嫁娶、生老病死,与群众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开展。关键是以人为本,要让农民自娱自乐,他们是主角,我们只是为他们搭好台,做好服务。”
在阿克苏地区行署专员麦尔丹·木盖提的眼里,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大事。他一直在关注“本土农民如何变成产业工人”这一课题,他说:“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城镇化,首先是人的城镇化。通过企业这个平台,把农民变成产业工人,进而变成城市市民,这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但我们必须有耐心,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只有让农民在新的环境里接受现代观念,才能引领他们融入现代文明,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和幸福。”
麦尔丹·木盖提认为,真正的工业文明,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更是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对企业来说,只有通过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深耕精神家园,才能把企业变成一个凝聚人心的场合,让人喜欢这种生产生活方式。
用现代文化耕耘新时代
早在2013年9月中旬举办的阿克苏果品推介会上,阿克苏地委书记窦万贵就已经指出:“目前阿克苏林果业正处在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由生产种植向加工经销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判断,符合阿克苏地区发展的实际,更切合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扩面积,上规模,高速度,总有尽时。提质量,重内涵,高效率,永无尽头。在经历了以面积扩张和规模扩大的快速发展阶段之后,注重发展内涵、提高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今天新的时代主题。就阿克苏地区的林果业来看,从果农到加工企业,已经出现了一批带动林果业转型升级的先行者,他们已经以自身实际行动进入了精耕细作的新时代,并且创造出了切实可行的先进经验。他们的探索和实践再一次表明:不是做不到,就怕不肯做。
不仅林果业,现代工业也是如此。随着阿克苏地区招商引资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推进,一大批企业迅速成长起来,为社会就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阵地。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招工难、用工难反而成了影响企业健康发展的瓶颈。面对把一代农民变成产业工人的时代课题,华孚色纺、健鹰纺织等企业在深耕产业链的同时,更加积极主动地耕耘企业文化,深耕员工精神家园,逐步建设和稳定企业员工队伍。
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林果业提质升级,需要大批新农民;新型工业化,呼唤一代产业工人,最大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新的时代发展主题,要求我们用现代文化耕耘新的时代。现代文化的核心,既包括新的生产方式,也包含新的生活方式;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含精神文化的生产。
新的发展趋势,需要新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要求更加注重内涵,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尤其是人的内心世界。从粗放式的大田耕作,转向园艺式的精耕细作,关键在人。精神文化生活,要从大田耕作,转向精耕细作,关键也在人。在阿克苏地区,一场“精神家园里的精耕细作”已经展开,这一切的指向,就是用现代文化塑造一代新农民、新产业工人、新市民。
塑造一代新人,这是一项何等艰巨的任务!其过程必然是漫长而艰辛的。但是,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迎来发展的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