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切换
新闻
“十二五”末新疆力争实现沙漠化面积零增长
2013
06/15
16:26

人类和沙漠之间正在走向平衡,标志之一就是“沙进人退”局面的改善。

今年“六一”国际儿童节,文青一行正好在且末县。她无意中问当地的一位干部,“六一”当天带孩子去哪里游玩了?这位干部的回答让文青深感震撼:“我们这里也没有好地方可以去,就带孩子到有树有草的地方转了一下。”

在被沙漠紧逼的城市里,山清水秀、树木葱茏成了奢侈品,这让人唏嘘不已。

即便是这样,且末县的今天也是和沙漠苦苦抗衡的结果。因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是一座“沙漠孤岛”,且末县多年来一直紧抓防沙治沙工程。2007年以来,累计24万人次参与义务造林8万余亩,植树940万株,投资近6000万元,在县城与沙漠之间建成一条长12公里、宽2公里的“绿色长廊”,把沙漠挡在了城外。和2007年前相比,且末县的天空已经晴朗了许多——年平均沙尘暴天气已由16.6天下降到9天,年平均浮尘天气

由163天下降到97天,年平均降雨量由

20.3毫米增加到25.5毫米,区域生态

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目前,新疆土地沙化总体上趋于缓和,沙进人

退的局面初步得到遏

制。第四次全

国荒漠化沙化监测显示出3个明显变化:沙化扩展速度持续减缓,在本监测周期内,全疆土地沙化面积年均扩展82.8平方公里,比前两个监测周期400平方公里和102.4平方公里的年均扩展速度持续减缓;与此同时,新疆沙化程度大幅减轻。重点治理区植被明显增加,流动沙地面积由上一个监测周期增加2094.3平方公里转变为减少59.3平方公里;而沙化土地扩展区域也在减少。全疆有11个地州市沙化面积实现缩减,只有3个地州市存在扩展的趋势。

人类和沙漠之间正在走向平衡,标志之一就是“沙进人退”局面的改善。“按照规划,"十二五"末将实现沙漠化面积零增长的目标。”戴君峰介绍,这标志着人类和沙漠之间将实现平衡。

在一些区域,平衡的曙光已经初现。自治区林业厅自然保护区和湿地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杜农介绍:前些年,艾比湖水位下降严重,干涸的湖底成为沙尘暴的策源地。此后,由于降水量增加,特别是当地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保证了注入艾比湖的主要河流的来水量,艾比湖的面积有所扩大,以往干涸的河床被湖面覆盖,尘源大大减少,沙尘暴发生次数也减少了。

干涸的湖底、河床一直是新疆沙尘暴的重要尘源地之一,近年来,塔里木河、艾比湖等河湖的治理,对减轻沙尘暴危害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尤其

是国家投入107亿元实施的塔河治理工程对新疆

生态影响巨大,伴随着中下游来水量的增

加,曾经干涸的台特玛湖以及中下

游的一些河段都重现昔

日波光粼粼的场景,风沙灾害大为减少。

而新疆防沙治沙事业也急需这样的资金支持。“新疆不缺防沙治沙的热情,防沙治沙的技术也较为成熟,缺少的就是治理项目资金。”文青直言不讳地表示。

深受沙害之苦的县市,很多是经济不发达,发展滞后的地方,往往陷入了沙害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经济不发达,缺乏治理沙害的资金,导致沙害更严重的怪圈。新疆32个国家级和3个自治区级贫困县中有34个分布于风沙区。

2012年,自治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对南疆环塔里木防沙治沙情况的调研数据显示:人工造林治沙(包括水电配套、土地平整、苗木、定植、节水管材等费用),每亩造林成本平均在1800元,而按现行造林政策补助,国家和自治区各项补助加起来每亩为300元,剩余1500元成本由基层政府和群众投工投劳承担,由于新疆各级财政是靠国家补贴运转,同时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很多,因而对治沙投入能力严重不足,这种情况不仅制约着防沙治沙的进程,而且影响着基层造林治沙的积极性。因此,要基本遏制住沙化扩展问题,保护耕地,改善新疆生态环境条件,没有较大规模的专项治沙工程项目是不可能的。

目前,《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尚未获得国家批复,《新疆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建设规划》虽已获国家批复,但工程建设资金一直未予落实。

“沙漠也是一种自然生态,也需要尊重,要建立人沙和谐的关系。”多年从事荒漠环境研究的李生宇对沙漠有着深刻的理解。当然,这种和谐的前提是人类和沙漠的和谐共处,互不惊扰。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