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切换
新闻
哈密地区招商局
2013
06/14
16:47

哈密是新疆的东大门,是新疆连接内地的交通要道,自古就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素有“西域襟喉”、“中华拱卫”、“新疆门户”之称。东与甘肃省酒泉市相邻,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连,西与吐鲁番、昌吉回族自治州毗邻,北与蒙古国接壤。设有国家一类口岸-老爷庙口岸,是新疆与蒙古国发展边贸的重要开放口岸之一,边界线长586公里。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总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6.78万人。有汉、维、哈、回、蒙等3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31.8%,城镇人口占58.3%。辖区内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三师、吐哈油田公司、乌鲁木齐铁路局哈密办事处等中央、自治区驻哈单位。

历史沿革——各民族团结奋斗的历程

哈密,古称昆莫,是新疆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哈密在历史上代不绝书。汉代,哈密称作伊吾卢,后称伊吾;汉神爵二年,汉在西域设立都护府,伊吾属其管辖;东汉永平十六年,汉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魏黄初元年,曹魏王朝在今哈密之南置伊吾县,隶属敦煌郡。前凉立伊吾都尉。隋大业六年设伊吾郡和柔远镇(今哈密市沁城乡)。唐贞观四年设立西伊州,两年后改名伊州。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宋使王延德出使高昌,途径伊州,当时州将为汉人陈氏;南宋嘉定二年,伊州属蒙古汗国,改称哈密力。元至元十八年,设甘肃行省,哈密力归其管辖。明朝永乐四年设哈密卫。清康熙三十七年,清封额贝都拉为哈密回部札萨克,仍号达尔汗;清乾隆二十四年设哈密厅,次年设办事大臣、帮办大臣;光绪十一年哈密升格为直隶厅。中华民国2年改哈密直隶厅为哈密县;民国23年设立哈密行政区,辖哈密县、镇西县和七角井设治局,次年划哈密县一部为伊吾设治局,民国32年升格为伊吾县。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设立哈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哈密、镇西、伊吾三县和七角井中心区;1954年1月镇西县改称巴里坤县,4月撤销七角井中心区,改设七角井镇,隶哈密县;9月成立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区,次年改称自治县;1961年,在原哈密镇基础上成立哈密市,1962年撤销;1969年3月成立哈密专区革命委员会(次年12月改称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鄯善县划隶哈密地区(1975年1月划归吐鲁番地区);1977年1月恢复成立哈密市;1979年7月哈密地区革命委员会改为哈密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9月哈密县政区并入哈密市。自此至今,哈密地区辖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和伊吾县。

自古以来哈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距今七、八千年前,哈密就有人类居住,四、五千年前哈密就有了农业和手工业。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先后有塞人、乌孙、月氐、匈奴、丁零、鲜卑、柔然、突厥、回鹘、蒙古、汉族、维吾尔、哈萨克、满族和回族等民族在哈密这块土地上劳动、繁衍、生息,共同开发、建设和保卫着哈密绿洲,他们为创造瓜乡哈密光辉灿烂的历史和绚丽多彩的文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历史上哈密与中原的关系、哈密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统一、团结的,各民族共同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共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是哈密历史发展的主流。

多元文化——充满乡土气息与民族特色

哈密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地处东西方文化、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汇之地,既有鲜明的中原文化脉络,又有少数民族古老传统的风情,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哈密东天山历史文化。

哈密的民俗风情古朴典雅。各民族在千百年长期共存的环境中,和睦相邻,礼尚往来,文化的融合与交流,生活习惯的影响与学习,奠定了哈密“民淳俗深”和古伊州文化的底蕴。哈密木卡姆作为新疆木卡姆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第三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作。哈密木卡姆是汉朝摩诃兜勒和唐代伊州乐发展而来的,是哈密维吾尔人集体创作的结晶,也是东西方乐舞艺术在哈密交汇融合的优秀成果。哈密历史悠久的屯垦文化、丝路文化、多彩的草原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灿烂的汉文化,以及哈密瓜文化、大枣文化、奇石文化,与十二木卡姆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的东天山文化。

哈密的汉族多来自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他们将其家乡包括民俗在内的各类文化带到了哈密,在与老户汉族融合交流的同时,接受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与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哈密是新疆唯一的汉语戏曲“新疆曲子”形成发源地,巴里坤“小曲子”已被列为新疆非物质文化名录。哈密的社火、秧歌、灯会等节庆文化特色鲜明,巴里坤被称为“新疆汉文化之源”。

哈密维吾尔族麦西来甫民间艺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祭礼庆典活动,可分为青苗麦西来甫、米丽斯麦西来甫、卡尔麦西来甫和巴拉瓦提麦西来甫等。哈萨克族是一个“歌”的民族,社会生活中无事不歌,哈萨克族的鹰舞、熊舞等形象地表现了哈萨克人的游牧生活。

哈密民间工艺品特色鲜明。民族刺绣有鞋子、服装、方(围)巾、靠垫、枕头、腰(挎)包、挂单、搭兜、饰物以及手工地毯、茶垫等;手工艺品有木质小摇床、民族乐器、木刻、鸵鸟蛋雕刻品等,手工艺品曾两度荣获国家及自治区奖励。哈密是我国三大奇石产地之一,被评为“中国观赏石之城”,主要奇石有硅化木、风凌石、泥石、玛瑙、玉石、孔雀石、火山石、蛋白石、鸡血石、羊肝石、千层石等,形成丰富的观赏石文化。哈密市回城乡是中国农民画之乡,哈密剪纸普及面广,艺术水平高,反映了哈密乡村的社会生活和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

资源富集——天然的聚宝盆

哈密矿产资源种类多、品位高、储量大,目前已发现矿藏76种,占新疆已发现矿藏的55%,储量居全疆前列的有17种,优势矿藏有煤、石油、天然气、铜、镍、铁、钼、金、石材、芒硝、石英石等。

煤炭资源储量大,品种多,易开采,具有低硫、低磷、低灰粉、高发热量“三低一高”的特点,预测资源量5708亿吨,占全国预测资源量的12.5%,占新疆预测资源量的31.7%,居全疆第一位,适合建设亿吨级煤炭生产和深加工基地。此外,哈密煤层气资源量预测5000亿立方米以上,沙尔湖、大南湖-梧桐窝子、三塘湖等三块煤田煤层气开发已列入自治区规划。

可再生能源优势明显。风能资源十分丰富,风功率密度≥150W/平方米总面积51569平方公里,具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的条件。哈密空气干燥,大气透明度好,云层遮蔽少,日照充足,光能资源丰富,是新疆太阳能资源最好的地区,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6214.66兆焦/平方米,全年日照时数3170-3380小时,具备太阳能发电的优越条件。

铁矿是哈密优势矿种之一,分布广、类型全、远景储量大、富矿比例较高,预测资源量22.1亿吨,居全疆第一位,累计查明资源储量3.31亿吨,现已发现数百处产地,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矿区35处,重点矿区22处,矿石品位31-58%。

哈密铜镍资源十分丰富,成矿条件优越,其中已探明土屋-延东矿带预测铜资源量超过1000万金属吨,居全疆第二位,现已发现铜矿产地14处,探明资源储量69.15万金属吨,品位为0.35-0.81%;镍矿产地6处,预测资源量1584万金属吨,探明资源储量118.24万金属吨,居全疆第一位,居全国第二位,品位为0.31-0.58%。

哈密蕴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哈密红台区域和巴里坤三塘湖盆地。三塘湖盆地预测油气资源当量9.3亿吨,其中已探明6个含油区块中石油总资源量5.7亿吨、天然气资源量1500亿立方米,被国土资源部验收确认为亿吨级油田,成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重点试验区块。

哈密无机盐资源丰富。主要资源有芒硝、湖盐、钾盐等。芒硝保有储量8902.3万吨,占新疆探明储量的12%,居全疆第五位;湖盐探明资源量5907万吨。以硫化碱、纯碱为主产品的无机盐化工产业已初步形成,是全国三大硫化碱生产基地之一,硫化碱市场份额占全国四分之一。

哈密石材质地好、品种多、储量大,预测资源量数亿立方米,探明储量6939.22万立方米,保有储量5445万立方米,有20多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被评为国家名优石材。此外,石灰岩、白云岩资源也十分丰富,探明白云岩储量15587.28万吨,石灰岩储量13637.57万吨,石英岩储量279.18万吨,品位在97%以上。

哈密钼预测资源量58万吨以上,已探明矿山2座,探明资源量34.68万吨。黄金预测资源量25048.5千克,探明资源量3041.95千克,矿石品位3-5克/吨。此外,哈密还有丰富的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特别是镁、钛、钒、锰、银、铅、锌、钾硝石、钠硝石、膨润土等资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利用优势。

哈密农牧资源质量优、品牌响。天山山脉自东向西400公里横亘哈密,形成山南山北气候迥然不同两大自然环境区,农牧产品特色鲜明。山南哈密盆地干燥少雨,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年均气温10℃,年均降水量39毫米,年均蒸发量2558毫米,无霜期185天,是闻名遐迩哈密瓜、哈密大枣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山北巴里坤、伊吾两县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是哈密地区畜牧业基地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其中巴里坤县年均气温1.9℃,年降水量220.3毫米,年蒸发量1635毫米,无霜期129天;伊吾县年均气温3.9℃,年降水量103.4毫米,年蒸发量2179毫米,无霜期140天。

区位优势明显。哈密地处亚欧腹部、中西亚经济圈内,拥有十分重要而独特的战略地位,既是新疆向内地开放的门户,又是我国向西开放的主要陆路通道和桥头堡,具有向东向西双向开放的地缘优势。哈密为新疆东部门户,距离内地最近,交通运输成本相对较低,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交通枢纽功能日益增强。经过多年的建设,哈密交通逐步向以干线公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为一体的综合网络发展,形成了辐射城乡、四通八达的区域公路交通网络。特别是“一主两翼”铁路、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哈密-罗布泊铁路、嘉峪关-阿拉山口铁路电气化改造,将军庙-哈密、哈密-临河等铁路陆续开工建设,使哈密具备了建设“东联西出、西来东送、南通北拓”立体交通枢纽城市的有利条件。

风光旖旎——旅游度假的胜地

哈密山南山北不同的地形和气候特征,造就了哈密自然景观融大漠、绿洲、雪山、松林和草原等南北疆风光于一地,具有“一日游四季,十里不同天”和“游哈密,走遍天山南北”的特征,被誉为“新疆缩影”。著名旅游景区(点)主要有哈密东天山风景名胜区、雅尔当风景旅游区、怪石山、胡杨林、庙儿沟、八大石等;主要人文景观有东汉拉甫乔克古城、大河唐城、白杨沟唐代佛教遗址、五堡3000年前古墓葬群、天山第一庙、明清建筑群落、盖斯墓、回王陵、古城墙、古民居、西路军纪念园、回王府、贡瓜园等,共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6处。

近年来,哈密地区加快推进东天山风景名胜旅游区开发建设和特色旅游项目建设,使哈密与吐鲁番、敦煌旅游区连成一线,哈密已成为新疆最具魅力的观光旅游地区之一,正在积极打造新疆风光旅游盆景、新疆文化旅游长廊、新疆休闲度假旅游乐园。目前,全地区拥有国家级景区13家(其中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5家),旅行社7家,旅行社分社2家,星级宾馆15家,已开发旅游景区(点)40个,1家S级滑雪场;农家乐接待点7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6家。

地区正着力打造六大旅游产品:白石头风情游、哈密贡瓜园农业观光和民俗体验游、哈密回王历史文化游、哈密魔鬼城观光探险游、巴里坤古城文化游、伊吾河谷休闲度假游。

精品旅游线路主要有:哈密历史文化、戈壁风光一日游。早乘车赴五堡雅尔当景区-哈密魔鬼城,沿途欣赏戈壁风光、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坎尔井,抵达景区参观干尸陈列馆,游览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杰作瀚海神龟、双头马、艾斯克霞尔古城堡。返回市区游览哈密回王陵、回王府,赴市郊游览哈密瓜园景区,品尝300年前的原生态哈密瓜、了解哈密瓜的种植及历史,游览鹤鸣湖、百果园、沙漠区佛塔、圣泉等,晚在贡瓜园品尝民族特色晚餐。东天山风光一日游。早乘车赴白石头景区,沿途欣赏古代军事防御体系边关墩烽燧,乘车体验世界最长的“怪坡”。抵达景区游览白石头,感受雪山、松林与草原的融合;参观哈密鸣沙山,体验冠盖全国四大鸣沙山的沙鸣声;登临天山上最高、最古老的庙宇天山庙,感受“六月飞雪”等多变之气候;游览松涛阵阵、马嘶鹿鸣的松树塘,体验未雨湿衣之奇景。巴里坤古城一日游。早乘车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沿途欣赏戈壁风光,走进离雪山、草原最近的县城巴里坤古城,参观地藏寺、仙姑庙和清代古民宅、古粮仓。赴兰州湾子参观3000多年以前人类活动遗址群,参观哈萨克族民俗展馆、清代满、汉双城和得胜门、游览蒲类大观园,晚返回哈密。伊吾河谷一日游。早赴伊吾游览白石头风景区、哈密鸣沙山、伊吾乃楞格尔草原和能预知天气变化的幻彩湖,抵达伊吾后参观伊水园景区。前往淖毛湖,途观集山、水、人、树、花、蝶为一体的苇子峡蝴蝶谷,游览太阳历景区,赴伊吾胡杨林景区观赏憨态可掬的小飞象、龟兹舞女和嗷嗷待哺的小鸟,感受胡杨的坚毅、刚强和不屈的生命力。以上线路可任意组合成2日、3日游线路。

生态立区——自然与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哈密地区立足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地表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任务重的区情,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区”发展战略,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和环境治理力度,生态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开展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四期防护林、绿色通道、冰川和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强生态体系与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机结合,全力构筑覆盖山区、平原及绿洲边缘的绿色生态屏障,生态保护和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东天山生态功能保护区”可行性规划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实施。2002-2009年,全地区共实施退耕还林42.42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3.05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5.07万亩,封育4.3万亩。到2009年底,全地区平原人工林面积58.98万亩,全地区森林覆盖率达1.27%。

加强环境保护治理。积极鼓励和重点扶持发展高产出、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比重不断提升;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强节能减排执法监管,加大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力度,全地区工业污染物排放达标企业占到95%。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全面推行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哈密瓜、哈密大枣等14个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力坤牌羊肉、途阔牌羊肉被认定为绿色食品,伊吾县被先后命名为自治区“有机食品生产示范县”、“循环农业示范县”,巴里坤县五大牧区被认定为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积极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工程,集中供热面积达到930.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净化工程加快推进。建成区绿地率达37.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5平方米,先后建成了日处理10万方的污水处理厂和日处理300吨以上的卫生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处理率达97.99%,污水处理率达99.02%,城市空气质量全年I、II、III级指数达80%以上,哈密市荣获“国家级园林城市”称号。

增收富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在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哈密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地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和“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一个对外开放、全面繁荣,强而精、富而美的和谐哈密正在快速崛起。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经济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8%,其中“十一五”前四年年均增长15.1%,2009年达到130.32亿元,人均达到23055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5.5∶39.4∶45.1。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9年地方财政收入达11.69亿元,比2000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22.9%。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由2000年13.08亿元扩大到2009年145.14亿元,年均增长30.7%。到2009年底,全地区共建成水库37座,总库容10294万立方米,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达63.86万亩,占全地区灌溉总面积的48%以上。交通迅速扩张,哈密机场实现复航,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9942.5公里;通乡镇公路通达(油)率达97.3%;通村公路通达率达100%,通油率达80.5%。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县城)建成区面积达42.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道路面积15.47平方米,排水管网密度达8.57公里/平方公里,用水普及率达98.89%。电子通讯突飞猛进,固定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每百人34.6部和66.2部,互联网普及率达25.3%。供电网络覆盖全区域,发电量由2000年6.83亿千瓦时增长到2009年19.5亿千瓦时,实现了从缺电到输送电的转变。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村经济日益壮大。全面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加快推进农村改革,现代农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2009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75亿元,比2000年增长1.6倍。农作物播种面积91.45万亩,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粮、经、草比例由2000年51∶38∶11调整为45∶39∶16;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2009年末,牲畜出栏134.07万头(只),比2000年增加66.57万头(只);肉类总产量4.2万吨,牛奶5.31万吨,禽蛋0.23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1.1倍、4.2倍和21.7%。

——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业特色日趋明显。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和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全面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能源、黑色及有色金属加工、化工、轻纺、建材、特色农产品及有机食品加工、石油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八大产业,企业规模和实力不断壮大,工业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加,2009年原煤产量1077万吨,铁矿石(原矿)436.3万吨,水泥47.98万吨,硫化碱14.2万吨,铁合金1.8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1倍、2.4倍、51.9%、2.3倍和1.7倍。2009年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4.62亿元,比2000年增长2.4倍。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条件显著改善。随着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1838元增加到2009年5125元,年均递增1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56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由2000年8277元增加到2009年19766元,年均递增10.2%。

——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口素质不断上升。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以普通教育、基础教育、双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为主体,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体系,全地区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9%、99.4%和86.6%。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全地区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群众文化馆、站46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0.1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5.06%。卫生事业长足发展,医疗机构日益健全,医疗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地区拥有医院、卫生院 49所,拥有病床1923张,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144人;城市预防保健机构达到一定规模,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站)7所,妇幼保健机构 3个,专科疾病防治所1个,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医疗保健网。

——民生问题高度重视,社会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始终坚持把改善和保障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逐年加大民生事业投入,2005年以来全地区用于改善和解决民生问题的资金累计达90亿元以上。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居住环境,到2009年底,全地区共建成廉租房2042套,经济适用房3319套,解危解困房290套,富民安居房19490户,城市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28.56平方米和21.34平方米。认真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到2009年底,全地区累计通过政府购买公益性就业岗位1250个,实现城镇就业再就业8.8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零就业家庭动态控制为零。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制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8.7%,共有3.63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制度日益完善,全地区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4所,收养各类人员1501人,城镇社区服务设施76个。

根据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哈密地区结合实际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继续坚持“生态立区、工业强区、科教兴区、南园北牧、增收富民”发展战略,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三化”建设为重点,以重点项目为突破口,加快资源转换和新兴产业发展,努力把哈密建成新疆新的区域增长极和东联西出、西来东去,疆煤东运,疆电东送,东西双向开放的重要枢纽和现代化的商品物流集散地,全力打造文化哈密、开放哈密、活力哈密和强而精、富而美的和谐哈密。力争今后五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其中二产年均增长30%以上;到2013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收入超过西部平均水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国水平,人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高,民族团结更加加强,社会和谐稳定;到2020年,区域更加协调发展、人民富裕、生态良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防巩固、文明进步,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哈密地区招商局

联系地址:

联系电话: 0902-2322553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